学佛术语

学佛记录。《佛教文化》课程。网络资料。

一、术语、梵文

本小节列出一些佛学梵文及其释义。佛教中有很多术语是梵文的音译(注:直接意译无法准确表达愿意,所以音译)。

佛,梵文Buddha(发音类似bu’da),“佛”既是人(有单人旁),又不是人(弗人),正好用来表示那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非凡之人,用佛来译Buddha,可谓“神译”。

佛祖

三个名称:
佛陀:略称为佛。本意觉悟者。尊称。
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族称。尊称。
悉达多·乔答摩,佛祖本名。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h或Narno的音译,故读’man mo’,是皈依、归命之意。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译,全译是「菩提萨埵」(Budhisattva)。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
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菩萨,比佛低一等,原来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全称菩提萨埵。
菩提:断绝烦恼成熟涅槃的智慧和觉悟。
萨埵:心系众生,不但自己修成正果,还要救万民于水火。

身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一念心清净 处处莲花开 一花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惠能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般若

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

波罗密多

到彼岸,或者渡彼岸的意思。梵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动词,到的意思。

涅槃

圆寂无为。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常断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指经过几年或则几十年的修养,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圆满境界。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彻底觉悟的高层次。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二、名词

六道

又作六趣。
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受身,此业报受身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又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

五蕴

色(物质肉身)、受(感受)、想(思想)、行(意识)、识(精神)。
五蕴:肉身、精神几个方面。

佛家教义

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又叫四圣谛,或四真谛。谛,可作“理”,四真谛,即四真理。
注:心经有:无苦集灭道

苦谛(人生本质,一切苦来自对欲望的执着)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生、老、病、死:身体上能感受到的。生:胎儿出生,也是一种苦。
五取蕴:取:固执的欲望、执著的贪爱。
众生有三身苦:老、病、死,三心苦:贪、嗔、痴。
佛家认为一切皆苦。

集谛:痛苦的根源

十二因缘说。
业报轮回说。
三业:身、口、意。
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注:排序与上不同,还要继续学)

灭谛:理想的境界

佛家最高境界:涅槃
灭执着、灭贪欲->灭尽,就不会有痛苦->涅槃。
灭尽执着本身也是一种执着(矛盾),-> 涅槃难以达到。
分两类:有余涅槃(把“取”灭掉,五蕴还在)、无余涅槃(灭“取”,灭“五蕴”)。

道谛:解脱的途径

手段、方法:八正道、三学、六度。

苦谛:人生本质是什么(苦)。集谛:为什么(为什么苦)。灭谛:超越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道谛: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缘起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如下:
无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无知、愚昧)、行(身行、语行、意行)、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色(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说“六处”)、触(眼耳鼻舌身意)、受、爱、取(对欲望的固执)、有、生、老死
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最后循环。无明是因,行是果。老死是因,无明是果。
常人所说人生是起点和终点,佛家所谓的人生,是没有起点和终点,是无限循环的过程,因果循环。即十二因缘。

心经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法印

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重要的教义。印,即印证。
依法不依人,按法自己探索的方法,不要把佛说的当成唯一的道路。

1、缘起论:由缘而起。
2、诸行无常:变化无定,没有常住性。
3、诸法无我:“我”,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所谓“无我”,即指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和主宰者,佛教常称此为“无自性”。
4、释“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而无永恒不变之自性。可理解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

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正勤)

四谛、缘起法、三法印,是佛教三大纲领,八正道是其修行实践。

五戒十善

四无量心

四摄六度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三学

戒学、正学、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