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路:高项2备考

7月中旬,周边有同事谈论软考,说准备买书复习了。我打听了一下,公司认可2个高级的证书:高项和架构师 ,据说每个月有补贴。对我而言,补贴二字就足够驱动我决定去考了。上一次考中级,还是2010年年底,十年后再上一次战场,竟有些雄心壮志,在柴米油盐平淡日子里,内心难得波动。

备考

经过一小段时间的了解并分析了现状和时间分配,最终决定考高项。
首先,时间不足够(虽然网上充满了裸考通过高级,7天通过,1个月通过,等),离考试只有不足4个月,家庭和工作基本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还能从中抽出多少,还是未知数。
其次,我也有优势,做过项目,搞过开发,——后来才发现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因为工作会固化思维,毕竟考试和实践是两回事。
高项一年考两次,架构师一年一次。架构师稍难,虽然毕业后一直做开发,计算机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网络等知识都没忘完,但因为涉及其它技术和知识点较多,而架构方面完全没入门。高项要记的东西较多,考的范围就是信息化和十大管理,相比之下,高项容易些。退一步来说,如果今年不过,明年5月份考高项,11月份考架构。顺利的话,2年拿2证(看在钱的份上,不过就继续考)。

决定之后,先在网上找一些零散的知识,下载了几个 PDF 电子书,又在 B 站上下载几个视频。由于家里只有2个大人照顾2个小孩,我下班后忙完所有的杂事后,一般都在10点半、11点。所以能集中学习的时间段,只有晚上深夜,而周末也很难抽出时间,因为要带大锤去外面玩长见识。为了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包括煮菜、洗衣,上下班),顺便买了个 kindle,再将视频转换成音频放手机中,这样一看一听结合,多少能学到点知识。

起初看电子书时,感觉懂了,又感觉没懂。先看大纲,然后分解。在阅读时发现官方教程有很多章节是翻译腔——多年的经验,对看书大致能看出是否是翻译的。后发现有 PMBOK,于是下载了不那么新的电子版本,在十大管理中,对照中英文阅读。这样,既能解决英文题,又能加深印象。但是,因此时间太分散,没有完全看完,也没有看几遍,只知道了一个大概意思。这也导致了 47 个子过程的 ITO 涉及的东西搞混了——当然,47 个子过程我能写出绝大部分,重要的如范围基准、成本基准、进度基准是哪个子过程的输出是能记住的。或者年纪大了,尝试过几次记忆,但过段时间又忘记了,不得不服老。

后来下载某机构的 APP,但机构出品,必然收费,免费学到的东西不多,弃之。后经人介绍,找到软考通 APP,无广告,不登录,直接做题。逐用之,在零散时间中刷题。奇怪的是,大部分题目做过一次,就记得答案了,在4个选项中记答案,难度不大,这反而不利于学习。但不管怎样,刷题还是必须做的。

在复习过程中,试过在记事本上做笔记、word做笔记,还一度用 markdown 写,有些乱,而且有些是用稿纸、超市小票写的,不小心又被大锤拿去写他的字了。

我并没有因为考证而耽误家务,也没有将考试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日常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该加班还得加班。还抽时间背了《琵琶行》,以教育大锤复习了很多诗词,还抽空远程指导网友,赚了点菜钱。

临近考试时,公司复习气氛也渐浓,在电梯里能看到有同事抱着厚厚的教程——教程封面太有特色了,一看就知道。到近考试前2天,有同事请公休回家复习,有同事在公司看视频。作为初到公司不久的外包仔,不敢放肆,还是老实写代码。后来发现,其实在公司看书写论文也是可以的,领导在办公室里,很少来视察,只是我不想而已。

考后复盘

上午综合:
没有太难的或感觉超纲的。有部分题是以前考过的——或者说是常见考点。计算题和项目历时题,还得细心,多检查几遍。十大过程的输入输出有些记忆不准。大概有13题没把握,最后分数为57分,基本符合预期。

案例分析:
考了范围管理和配置/测试,像热点的人力没有考。范围说明书内容和作用能写出来,黑盒白盒也能写出来,但测试那一题太抽象了,都是些概念,像测试方案,就不知道怎么下笔。计算题列了公式,第一次计算的数还出错了,看表格不认真,最后的期望计算只写了公式,因为当时记错了概念,把可能的期望值天数当成是真实的天数(所以无法计算概率)。最终分数46分。

论文:
考了成本和采购。下午时部门群有人发了一些押题,都中了,但来不及准备,之前准备的是范围、人力和质量,都没考。还好项目真实做过,写出来没有太虚,老师高抬贵手,最终分数45分。